查看原文
其他

一本30元的古典音乐杂志背后需要耗费多少心血?

2016-07-17 橄榄古典音乐 橄榄古典音乐

图为《橄榄古典音乐》2016 夏季刊封面


亲爱的读者,你好!

2016年7月,《橄榄古典音乐》夏季刊正式发行,于是小编们上周基本都在处理订单和发快递中度过了……但就算这样还有大量订单还未处理,请还未收到杂志的读者再耐心等待几天噢。以及,再次感谢你们的支持!有你们真好么么哒!

这里顺便说一下,根据读者反馈,在运输过程中出现不少杂志破损的情况。如果您收到的杂志有严重折痕或破损,请拍照传给小编(加微信 ganlanmusic),我们会给您重新寄一本。

不过在正式发行后,也有不少读者给我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读者不知道我们已经出了杂志,以及它到底是一本怎样的杂志……于是我们觉得很有必要再为大家系统解答一下。我们收集了一些读者提问,也站在读者角度上自拟了一些问题,汇集成了一个《橄榄古典音乐》杂志FAQ。





首先还是来介绍一下杂志吧:



《橄榄古典音乐》是古典音乐媒体“橄榄古典音乐”旗下新发行的一本季刊,于 2016 年 3 月创刊,目前出到第二期。


杂志的初衷是在以基础和普及类内容的微信公众号基础上,为读者提供一些更人文、更进阶的内容。如果说前者是家常菜,那么这本杂志就如同一道“功夫菜”,供你在闲暇时,或临睡前,每天翻上两页,按自己的节奏慢慢阅读。



(上图为目前已经售罄的创刊号,很多读者都表示非常想购买和收藏这本创刊号。我们最近在尝试回收书报亭售余的部分,如有余货会第一时间在公众号上发布)



众所周知做杂志的成本高,目前我们还全国包邮。

从内容的含金量看大家肯定是赚到啦!

那么一本 30元 的古典音乐季刊背后

到底需要耗费多少 时间 和 精力?



1人力成本?



A: 你手上这本不算太厚的(但也绝对不薄)杂志,其实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就拿第二期夏季刊为例,本期共邀约17位作者,撰写24篇文章,共计10万多字。然后由孤独的主编1人统筹编辑所有文章(不过本期荣幸邀请到特约编辑、音乐学者杨宁大师帮忙!),找图片,买图片,最后找设计师排版,提意见,修改, 提意见,修改,提意见,修改,(再改回第一个版本)……然后忐忑地送去印厂。



2构思时间?



A: 虽然杂志是三个月出一期,但这三个月时间并没有很松弛。尤其主编大人还是个处女座,是那种一件事不完成心头就会一直惦记着的人……从最初构思创意,到最后印刷出版,总共历时三个月。主编大人在这段“怀胎三月”的时间里,每天表面上在办公室工作 8 小时。但据内部人士透露,其实她每天除了吃饭睡觉,时刻都在为杂志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为此,家里的猫咪三个月没有洗一次澡,背上的毛变成了剑龙刺;阳台上的仙人掌因为缺水枯死了;厨房的水斗里长出了麦苗。最后,这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主编大人的男朋友把这段时间称为——“失恋 93 天”。



卖个萌~



没人睬我...


然后每篇文章从来来回回地盘选题,讨论,作者构思,找资料,酝酿,到写成初稿,编辑修改,再修改,校对,再校对,才最后变成黑纸白字(可能还不是最完美)递到你手上。


以杨宁写“齐尔品”和“阿甫夏洛莫夫”两篇文章为例(杂志第60页),他透露说从前期准备到写成初稿,共看了两本资料书,约30篇文献,新买了五六张唱片来听(不包括之前已有的七八张),前前后后花了两个月时间。当然,当中还穿插他自己的很多其他工作,但为写好这两篇文章着实花了非常多的心血。其他作者也都是这样。在这里向每一位作者说一声辛苦了



橄榄古典音乐夏季刊内页




3找图片、排版设计??



A: 你看到的杂志图片中,大部分是主编从各个网站上搜的开放版权的图,其中也有一些年代久远已没有版权的图。此外,有一部分是联系各大图片网站花重金购买得来的。另外有一些是她一一发邮件给采访对象或机构询问求得。这里要大力感谢提供图片的个人和机构,本期包括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图书馆、维也纳阿诺德•勋伯格中心、布鲁克林那些文中写到的“开脑洞”的演出场所等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寻找阿隆•阿甫夏洛莫夫的相关图片资料时,得到了他的孙辈——现居美国的作曲家、指挥家、歌手 David Avshalomov 先生的大力支持。老爷爷非常和蔼可亲,得知我们要写一篇关于他祖父的报道时显得非常激动。






有问必答环节



Q 1:某读者问,本期夏季刊的封面看上去很沉重,一个女性头上顶着一个很重的中式建筑,是不是有什么隐喻?给中国女性扣帽子?




A:不要想那么多嘛……其实就是根据“图兰朵公主”的形象设计的一个漫画造型,以配合这期杂志的封面专题“外国作曲家写中国”。在定下这个主题后,主编在网上搜集封面图片灵感,最后看到一个美国插画师画过类似的主题,觉得还蛮符合选题,和她邮件一来二去,就确定了合作。



橄榄古典音乐夏季刊封面的独白:“其实我长得很好看”



Q 2:主编对每一期的选题是如何规划的?比如第一期是法国专题,第二期是外国作曲家写中国?后面的选题会有什么计划?




A:(主编答)每一期的选题策划,其实是比较 random 的……有些是自己最近在关注的议题,有些纯粹是基于个人在跨文化跨学科上的兴趣,觉得某个议题和古典音乐之间可能也能碰撞出火花、也有值得挖掘的有趣内容,从而定下的主题。我也会请教我的作者智囊团们,他们会给我提供一些非常有用的意见。


关于第一期“巴黎音乐简史”的封面故事是怎么来的,我在7月3日的北京读者见面会上稍微提了两句,因为自己在学法语,就会下意识地去关注一些与法国音乐相关的作品(所以是有点夹带私货……捂脸),然后站在大众角度想,提到法国音乐,大家谈论最多的可能是所谓“印象派”的德彪西、拉威尔,或者客居巴黎的浪漫派代表人物肖邦。除此之外呢?而巴黎无疑是整个法国音乐文化活动的中心,尤其在20世纪初她成为了欧洲各类演出首演、从而引发各种思想交锋和论战的中心。那时,巴黎遭遇恐袭,震惊和悲愤之于,发现以摇滚乐场所闻名的巴塔克兰(bataclan)剧院居然是以奥芬巴赫的一首同名喜歌剧命名的。到了2016年1月,作曲家、指挥家 Pierre Boulez 去世,而今年又逢法国作曲家 Erik Satie 的150 周年诞辰。这一切都让我觉得,何不以时间为顺序,为大家梳理一个巴黎音乐的历史脉络呢?


橄榄古典音乐创刊号内页



Q 3:我不懂古典音乐,没有学过任何理论知识或者任何乐器,我能读这本杂志吗?




A:毫无压力。我们提过很多次,做这本杂志的目标,是想把古典音乐放到更广阔的人文和历史背景中去做,我们也力求在学术正确的基础上,用尽量通俗、有趣的方式把故事讲出来。所以只要你是人文爱好者,就是我们的目标读者。杂志出版以来,不少身边的非乐迷朋友反馈到,觉得古典音乐“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懂”,这正是我们想听到的。


当然,具体文章中,某些地方可能还是会不可避免地涉及一些较为具体和专业的音乐知识,但不会太多。如果你对这个选题的兴趣,能启发你进一步学习一些音乐理论知识的欲望,那就太好了。

橄榄古典音乐夏季刊内页



Q 4:我是学音乐的,我能从这本杂志中收获什么?




A:如果你在业余时间学习乐器,或是音乐专业的学生,那看起来就更轻松了!但主编不是音乐专业出身,只能算个业余爱好音乐的门外汉,也不敢说能给学院派带去什么收获。只希望我们有时候不那么常规的新视角,能为大家打开一些思路,为你们的音乐学习提供更多灵感和帮助吧。



    Q 5:杂志里提到的音乐,没有配套 CD 如何聆听?




A:嗯,作为一本音乐杂志,“试听”资料一直是纸质媒体的短板。不过在夏季刊中,若干篇文章中都附了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音乐作品二维码,大家可以边读文章边听。但因为二维码放着比较丑嘛,就没有每篇文章都放……大家看了文章后,可以自行去搜寻感兴趣的音乐作品哟!



    Q 6:你们为什么要在纸质杂志衰退、很多杂志停刊的时代来开始创办杂志呢?





A::因为我们相信会有人需要这样一本杂志。我们也在为这个希望不会落空而不懈努力。




Q 7:为什么众筹结束,发货这么慢?我等不及了!




A::先是 7 月初在忙北京音乐生活展的活动,但同时我们也三番五次叮嘱过印厂,却还是比预期晚了一周。不过在收到货的当天,我们就开始一一核对众筹名单了。因为数量庞大,需要根据快递要求的格式把联系方式一个个整理出来,我们还挑出了其中显示为学校的地址,因为考虑到暑假放假、地址变更的可能。然后一个个致电读者。


把名单交给快递后,快递一本本包装、递出,整整花了两三天的时间。创刊号是通宵整理物流信息,第二期也是如此。当得知运输途中,部分杂志出现了严重折痕或破损问题,我们的心其实也在滴血……然后我们加强了外包装,但愿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里可以购买杂志!



* 扫描二维码阅读原文均可购买夏季刊,第二个工作日发货。众筹网上预订以及微店上购买的杂志物流有任何问题,收到的杂志有严重折痕或破损,请联系小编微信(ganlanmusic)。再次感谢大家!


Q合作、投稿?
A:
请邮件 liujie@ganlan.com.cn

Tips:猛戳阅读原文购买《橄榄古典音乐》夏季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